猴头菇 《临海水土异物志》: “民皆好啖猴头羹,虽五肉臛不能及之,其俗言曰:宁负千石粟,不愿负猴头羹。” 门径初窥 科属:猴头菇科、猴头菇属 形态: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,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得名,又像刺猬,故又称“刺猬菌”。 有效成分:多糖、蛋白和肽,以及其他活性成分[1]。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猴头菇性平,味甘,有利五脏、助消化之功能,健胃、补虚、益肾精抗、肠胃癌[2]。 循序渐进 资源分布 黑龙江省海林市,是享誉全国的中国猴头菇之乡。 我国华北、东北、中南和四川、云南、甘肃、浙江等地均有分布,以东北大兴安岭,西北天山和阿尔泰山,西南横断山脉,西藏喜马拉雅山等林区尤多。 环境适应性与栽培技术 环境适应性 猴头菇为偏低温型恒温结实性木腐菌,属好气性菌类。野生猴头菇喜湿,一般发生于密林深处的胡桃树、柞树等阔叶树种的朽木部位,或活立木的受伤处。 人工栽培技术 一般我国猴头菇的栽培多在春秋二季[3-4]。 菌种选择 要求菌丝生长快且长势整齐,适宜温度范围广、综合抗性能力强、个体大、色泽好、颜色纯白、菌种的菌龄不得大于40d。 配制 培养基 根据菌种要求进行科学配制,确保营养的全面、均衡。 装袋灭菌 及时用低压聚乙烯筒膜袋装袋灭菌,采用常压灭菌法,灭菌过的菌袋搬到提前做好消毒工作的专门接种室内叠放,每堆叠放的最高高度为80cm,让菌袋的温度自然降到低于28℃备用。 接种 接种前种箱用高锰酸钾等溶液灭菌0.5h。接种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施。菌袋上单面打孔,先选小块的菌种从接种穴中接入到基质的深部,接种孔的表面再接种大块的菌种,确保内外发菌时间一致。接种完成后透风1h左右,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。 发菌及 出菇管理 接种后,呈“井”字型整齐叠放,一般10d左右翻动1次,避免内部温度过高而发生烧菌现象。培养室内的温度条件保持在15~28℃,湿度条件不得超过70%,且要注意避光培养,防止原基过早形成。一般每天需要通1~2次风,每次通风时间1~1.5h。一般培养25~30d后即可出现菇蕾。出菇期间,要注意条件的控制,尽量不要移动菌袋,避免长出畸形菇。 适时采收 不同猴头菇,用途不同,采收的时间有所差异。需鲜食或者腌制加工的,宜在大量孢子释放之前采收,此时菌体洁白,风味佳;如果要作为药用,则需要脱水烘干,可以待子实体适当成熟后再采收。 采收加工 通常在夏、秋季采收,人工培育的子实体待菌龄至3个月左右长成时取下。当子实体达七八分成熟,孢子开始形成时,为最佳采收期。采收后晒干或用鲜品。 融会贯通 资源开发与利用 成为食品 猴头菇的食用历史开始于年前的商代,民间谚语:“多食猴菇,返老还童。”而今,猴头菇依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,素有“山珍猴头、海味燕窝”之说,与熊掌、海参、鱼翅并称四大名菜,为“素中荤”。 辽宁菜的猴头扒熊掌 吉林菜的珍珠猴头 北京菜的松树猴头 …… 江中集团 猴菇系列 成为药品 猴头菌片 猴头健胃灵 滑动查看 …… 成为保健品 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 猴头菇养胃颗粒 …… 研究新进展 猴头菇‘沪猴3号’ 猴头菇‘沪猴3号’是以为亲本,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选育而成[5]。菌刺粗、长度居中、生长周期短。 猴头菇‘沪猴8号’ 猴头菇‘沪猴8号’是从‘’ב刺长’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[6]。具质地致密、口感好、产量高、适合设施化栽培、生长周期短、抗逆性强等特性。 变废为宝 JingLiao等[7]从猴头菇残渣中提取真菌甲壳素,实现了低成本和可持续获取非动物甲壳素用于制备水凝胶过程,体现了资源回收利用。 推陈出新 卢金桦等[8]对传统双皮奶工艺配方进行大胆创作,从不同的搭配方案中寻找猴头菇苦味与双皮奶甜味的黄金比例,使得传统美食与传统食物绽放新光彩。 …… 参考文献 [1]张宝翠,刘晓鹏,朱玉昌,王应玲,姜宁.猴头菇的研究进展[J].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,,10(08):-. [2]WangXY,ZhangDD,YinJY,etal.RecentdevelopmentsinHericiumerinaceuspolysaccharides:Extraction,purification,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andbiologicalactivities[J].CritRevFoodSciNutr,,(13):1-20. [3]黄巧珍,黄巧平,刘正德等.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[J].中国园艺文摘,(3):-. [4]吴毅.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[J].农家参谋,(05):68. [5]李巧珍,张赫男,吴迪,李正鹏,于海龙,赵静,姚松涛,杨焱.猴头菇新品种‘沪猴3号’[J].园艺学报,,47(04):-. [6]李巧珍,李正鹏,张赫男,吴迪,于海龙,张引芳,杨焱.猴头菇新品种‘沪猴8号’[J].园艺学报,,47(05):-. [7]JingLiao,HuihuaHuang.AfungalchitinderivedfromHericiumerinaceusresidue:Dissolution,ge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[J].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,,. [8]卢金桦,孙楚涵,栗其成,杨超一,彭韵霏,仝其根.猴头菇双层奶工艺和配方的研究[J].保鲜与加工,,20(02):-. 花成蜜就 目前关于猴头菇栽培技术研究、食品等研究较多,但是关于猴头菇的药品和保健品研究尚很片面,种类并不多,我认为对于猴头菇保健品的剂型(例如丸剂、粒剂、胶囊等等)研究可能还有提升空间。另外,猴头菇保鲜期短,易腐坏,对其保鲜保存技术的探索极具经济价值。 感谢观看,欢迎分享! 编者 王萍巧 审核 睢宁老师 图片 百度、阿里大药房、淘宝 文字 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库、《本草纲目》、百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|